Skip to main content

全球暖化,焉知非福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梅伊勳爵,對全球暖化憂心忡忡,他說:「人類從未遇過這種遍及全球的威脅;就像一列火車失控而且持續加速,如果我們現在不制止,未來將更難以阻擋。」

梅伊勳爵說出這番末日言論,希望推動各國政府採取較嚴厲的環保措施,並對那些否定氣候正在變化的科學家做出反擊;這些科學家一直對氣候變暖將帶來浩劫的說法,深表懷疑,因此受各方「圍剿」,被批評為「石油工業的傳聲筒」、「愚蠢透頂」等等。

不過,有一群農業乃至醫學方面的專家,雖然都同意氣候正在變化,觀點卻與梅伊截然不同。他們從穀物收成到人體健康等幾個方面著手研究,發現氣候變暖絕非世界末日,甚至可能利多於弊,而且人類完全可以適應無虞。

這幅樂觀遠景,並不全然是電腦模型的運算結果。他們分析了過去幾段氣候劇變時期,認為溫暖的世界讓人類獲益良多。

倫敦大學生物地理學榮譽教授菲力普.史托特說:「如果氣候變遷可以投票決定,大家都會選擇比較暖和的天氣。寒冷的影響,在各方面包括農業、經濟、人類健康 等,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史托特認為,歷史上的太平盛世,通常出現於較溫暖的時期,公元一一○○年到一三○○年的「中世紀暖期」就是典型的例子。相較之 下,一四五○年到一八七○年之間的「小冰河期」,卻是饑荒連年、瘟疫猖獗、社會動盪。

二○○三年熱浪席捲歐洲,在法國奪走至少一萬四千人的性命。這樁事件經常被生態運動者當作鐵證,突顯全球暖化帶來的惡果。然而,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去年公佈 一份報告,指出在許多國家,寒流每年害死的人數遠多於熱浪。以英國為例,依照未來四十五年間的氣溫上升幅度估算,死於熱浪者一年將增加兩千人,但死於寒流 者卻會減少兩萬人。

其他種種關於氣候變暖的駭人說法,也在深入研究下站不住腳。二○○二年,英國衛生部首席醫療官連恩.唐納森贊同瘧疾將重返英國的說法。然而,倫敦衛生與熱 帶醫學院其後根據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及社會經濟趨勢分析,認為瘧疾重返英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這項解除警報的消息,卻不見媒體普遍報導。

極地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聽起來也驚心動魄。學者警告,從西方國家濱海城市到太平洋島國,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正面臨危機。但是海平面會升高一百五十公分 (五呎)的早期說法,已經被較平實的估計取代。根據國際海平面變化委員會最新的研究顯示,預測值應該在上升二十公分(八吋)到下降十公分(四吋)之間。另 一項研究也指出,馬爾地夫(又譯馬爾代夫)群島周遭的海平面,學者原本預測會上升到危險程度,但實際卻是逐漸下降。

農業方面也有類似情況。九○年代,有學者大聲疾呼,全球暖化將嚴重打擊主要農作物的收成;但更為縝密的研究把人類的適應能力都納入考量後,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理查.亞當斯指出:「如果你只是研究農業經濟模型,將氣候條件調整為更加炎熱、乾燥,農作物的產量當然會下降。但如果你務農為生,當察覺農作物生長欠佳時,自然會改種更能耐熱的品種。」

亞當斯和一群學術界同道,開風氣之先,在研究中納入了人類適應能力的考量,其結果往往與過分簡單化的模型截然不同,慘重的損失可以化為豐厚的利潤。九○年 代,許多關於氣候變遷如何衝擊美國農業經濟的研究,都預測農作物收成將遽減至少百分之二十;但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孟德爾森將人類適應能力納入考量 之後,發現收成反而會增加百分之十三。

諷刺的是,氣候變暖的好處之一,原來源自大家聞之色變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能促進植物生長。全球的小麥與稻米產量,可望增加百分之十八;通常 作為牲畜飼料的苜蓿,產量更將攀升百分之三十六。亞當斯說:「我對未來感到樂觀。農民的本領令我嘆為觀止,擔心爆發大規模饑荒,根本是杞人之憂。」他指 出,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分配農民生產的糧食,並協助開發中國家培育新的農作物品種。許多經濟學家深信,解決這些問題的不二法門,是持續的經濟成長。他們擔 心現在各方呼籲對全球暖化立即採取行動,反而會扼殺經濟成長的動力。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的比榮.隆伯格教授著有《持疑的環保論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一書,他對氣候變暖的批判,激怒了不少環保人士。隆伯格說:「經濟學研究清楚地揭示,與其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不 如設法適應一個較為溫暖的地球,所付出的代價相對而言少得多。」史托特也指出,就算關閉所有石化燃料發電廠、將汽車都壓成廢鐵、禁止飛機升空,地球的氣候 還是會繼續變化。他說:「真正要擔心的,是我們到時會不會已經民窮財盡,根本無力應付氣候變遷的後果。」

中時原文

Middle Ages were warmer than today, say scientists

New evidence casts doubt on global warming

Leading scientific journals 'are censoring debate on global warming'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食品安全, 由美牛談起 (培林跟農藥哪個毒?)

很多人覺得美國FDA根據幾十年來( 培林 核准前跟 核准後 ) 的大規模動物跟食用者的健康情況無法當作支持培林100%沒有問題的證據. 那些人說這話一點錯都沒有...因為沒有食物是100%安全的. 然而, 食物是不是100%安全跟准不准進口的關係在哪裡呢?  我們如果無法保證任何食物 100%安全, 你是不是要給個標準? 99.99%? 99.95%? 連個標準都沒有, 你如何能自由心證的禁止食物的進口, 而不被懷疑是藉故來實行保護主義呢? 再來說培林的"毒性".  培林跟 殺蟲劑亞芬松哪個較毒? 跟殺草劑依速隆比呢? 跟殺蟎劑畢達本呢?  連水果蔬菜都容許有一定程度的 農藥殘留量 了 ( 農藥殘留安全容許量相關資料 ), 為什麼培林是零容忍呢? 是說那些人認為農藥比 培林還毒? 我就舉列在" 劇毒性成品農藥 "的前兩個(二硫松跟加保扶)好了, 你知道你吃的東西是可以有這劇毒農藥殘留的 (容許量是ppm) 培林比農藥或生長激素還不好的是:為了怕影響人體,農藥或生長激素會在收成前停用一段時間!但培林不是,培林最好的施用時間點剛好是牲畜屠宰前.......沒錯, 所以關鍵就是在"殘餘量". 很多劇毒農藥的台灣法定殘餘量是 0.5-2 ppm, 相當於  500-2000 ppb . 美國牛肉的合法 Ractopamine 殘餘量是  50 ppb . 最好那些劇毒農藥的毒性只有 Ractopamine 的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啦. 另外關於很多人不以為然的 五毫克Ractopamine實驗 , 5mg/kg = 5 ppm = 5000 ppb 所以那些人等於是幾秒鐘內吃了含最大法定Ractopamine上限100公斤的牛肉 (記住Ractopamine的半衰期是4小時所以沒有毒性累積的問題) 又有人說, 拿農藥跟瘦肉精比還是不對,農藥可用水沖洗掉,瘦肉精呢?好, 很多人覺得台灣無法跟美國是用一樣標準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台灣人外食習慣跟美國買回來自己煮習慣不同. 外食你真的確定攤販會把你菜的農藥殘餘洗乾淨? 你喝的果汁呢? 你說那就所有東西買回家自己煮好了啊. 那我們最初的假設(台美飲食習慣不同)不就不成立了? 換句話說, 如...

培林造成超過218,000頭豬隻死亡或生病?

如果你關心台灣新聞, 那你一定會看到這個嚇人的數據. Google 培林從1987年以來已造成超過218,000頭豬隻死亡或生病 . 從著名的部落格主, 到各大新聞媒體, 到知名教授, 到噗浪, twitter 上到處都是根據這數據來申衍出對自己有利的說法. 這些專家,學者,名嘴,網路名人就是標準的引用未經證實的二手傳播來散播恐懼. 這數字到底從哪裡來呢? 只要 google 一下便不難發現是在 msn 上這篇  Dispute over drug in feed limiting US meat exports . 作者是 Helena Bottemiller  小姐, 她的主業是 Food Safety News , 一個專門幫消費者告食品廠的律師樓所設的網站. 該篇文章同時在(MSN例外)的幾個非主流網站(像Mother Jones)上刊登 . (舊的)本文如下 "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13 years ago], ractopamine had sickened or killed more than 218,000 pigs as of March 2011, more than any other animal drug on the market, a review of FDA veterinary records shows." 這數字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 好像美國政府草菅人命. 於是我9天前寫了封信去問她數字出處 , 並於今天下午拿到了她的回信.  (如下)   Hi xxx, Thanks for your email. Sorry to be slow getting back to you. All of the documents and an explanation are now posted online here:  http://thefern.org/2012/ 02/ractopamine-and-pigs- looking-at-the-numbers We recently clarified that line to say: " Since the drug was intro...

「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From Far Formosa"

馬偕與台灣 馬偕博士 (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 ) 是基督教在台灣傳開一大因素, 同時也是台灣現代公衛的始祖. 馬偕除了在宣教、醫療和教育上的貢獻外,也致力於台灣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研究,著有<中西字典>、<台灣遙寄>留傳後世。正如他所說「可以使驕傲的文人低頭,使自大的中國官吏悅服」。 其所創的「偕醫館」為台灣首間西醫院, 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  另外,他以奎寧水(Quinine)為民眾解除瘧疾之苦,人們遂稱此為「馬偕白藥水」。 馬偕在台灣傳教時的日記經其好友麥唐納編為《From Far Formosa》一書  ( PDF download ) 馬偕的家族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他娶了一個五股女子"張聰明"為妻, 他們的子女中,女兒偕瑪連(適陳)、偕以利(適柯,夫婿即柯維思)都嫁給台灣當地人,長女婿陳清義是艋舺教會牧師,也是本地牧師的領袖。 次女婿柯維思 是馬偕醫院的事務長及藥劑長,長孫柯設偕和陳敬輝都是淡江中學老師. 馬偕博士獨子偕叡廉。1880年出年於淡水,少年時代曾在香港讀書。馬偕逝世後回加拿大和美國深造。1911年學成後,娶加拿大女子盧斯仁利小姐,回淡水創辦淡江中學並任校長也擔任淡水教會之長老(今日淡水教堂為其所建),人稱「小馬偕」。在日治時期成為台灣子弟得以受教育之教。「小馬偕」有子二人、女三人,偕威理與偕約翰,也都在淡水長大。 在淡水長大的孫子 偕約翰 J. Ross Mackay 是加拿大有名的地質學家, 2006 年剛過了他的  90歲生日 . 偕牧師一家人